菜單
無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間的天數。無霜期直接影響育苗移栽的時間,決定了播種的時節。在實際生產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凍,因此應該叫無霜凍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凍(終霜凍)至秋季第一次霜凍(初霜凍)之間的天數。
03 土壤、土地、土地資源
土壤一般可簡單分為表土層、心土層和底土層。
表土層:又可分為耕作層和犁底層,也叫腐殖質—淋溶層,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層;在森林覆蓋地區有枯枝落葉層。
心土層:由承受表土淋溶下來的物質形成的,通常是指表土層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層。
底土層:也叫母質層,是土壤中不受耕作影響,保持母質特點的一層,摻雜有巖石風化而成的碎屑物。
土壤——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
土地——是指陸地的表層部分。土地比土壤內涵豐富,除土壤外,還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巖石和巖石的風化物。
土地資源——是對人類利用而言的,指人類在目前和可預見到的將來能開發利用的各種類型的土地,它既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
04 草原、草地、草場
草原——指生長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的植被。草原是世界所有植被類型中分布最廣的。
草地——指被覆蓋著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場——指用于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統稱。草地屬于土地資源,而草原、草場屬于生物資源。
05 人口自然增長率與增長量
率是一個比例,量卻是一個數值
人口自然增長率——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數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計算公式為:人口自然增長率=(本年出生人數-本年死亡人數)/年平均人數×1 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其代表的是數據變化的速度。
自然增長量——不是自然增長率越大,自然增長量就越大,它還與區域的人口基數相關,如我國自然增長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數大,增長量仍很大。
06 亞熱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兩者均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而形成,但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強弱程度不同。季風性濕潤氣候沒有季風氣候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大,所以夏季氣溫沒有季風氣候高,降水也沒有季風氣候集中,冬季氣溫稍高,降水也稍多。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另一個區別是他們的分布位置不同: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25°~35°亞歐大陸東岸,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分布在同緯度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大陸東岸。
07 降水、降雨
降水——包括雨、雪、淞、霧、露、霜、霰、雹等多種形式。
降雨——是降水中的主要類型。因為各地降雨量一般總是遠大于降雪(南北兩極和一些高山地區除外)、霧量,所以經常用降雨量來代替降水量。
降水根據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為液態降水和固態降水。
液態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陣雨、凍雨、陣雨等。
固態降水有雪、雹、霰等。
在氣象上常用降水量來區分降水的強度。我們把降水常分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08 黃土高原黃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溝萬壑的成因
黃土高原黃土的成因——黃土堆積。黃土主要來源于風力攜帶北方泥沙沉積形成。
地表千溝萬壑的成因——流水侵蝕。黃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黃土土質疏松,流水侵蝕嚴重。
09 沖積扇、沖積平原
沖積扇——沖積扇系指具有經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帶后,由于比降減小,失去約束,流速降低,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形成的扇形堆積體。沖積扇的形態是一個以溝口為頂點的扇形傾斜面,向外逐漸過渡到山前沖積平原。沖積扇的組成物質受流水沉積規律的制約,堆積物的顆粒從沖積扇頂端到邊緣由粗變細。
沖積平原——指大面積的河漫灘、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沖積扇和山間盆地沖積平原。它可由一條或幾條河流形成。沖積平原多發生在地殼下沉的地區,這里地勢平坦,有深厚的沉積層。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亞馬孫平原和恒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沖積平原。
10 日界線與180°經線
日界線與180°經線
區別——日界線有兩條,一條是時刻為0∶00的經線,經度不定,一條是與180°經線不完全重合的線,由于180°經線跨過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為了使島嶼保持一致的日期,日界線在太平洋有三折,因此越過180°經線日期可能變化也可能不變。
地方時、區時、時區、北京時間、國際標準時間
地方時——因經度不同的時刻。地球上有無數個地方時,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不同。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時區——1884年國際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統一標準劃分時區,實行分區計時的辦法,將全球分成24個時區,其中東西12區各半個時區。
區時——國際上規定每一時區都采用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標準時間,這種時間稱為區時。
北京時間——我國統一采用的標準時間,即東8區的區時或東經120度的地方時。
國際標準時間——即0度經線的地方時也稱格林尼治時間或中時區的區時。
11 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高度
太陽高度——是指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晝半球,太陽光線在地平面之上,太陽高度大于0;夜半球,太陽光線在地平面之下,太陽高度小于0;晨昏線上,太陽光線在地平線上,太陽高度等于0;一天隨著時間變化,太陽高度也在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正午時刻的太陽高度,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能直射地區,陽光直射時正午太陽高度可達最大值90°,無直射地區最大值不能達到90°。
12 地殼與巖石圈
地殼——是指地球內部結構分層中的最外層,它位于莫霍面以上的部分,隨著海拔的不同地殼厚度會發生變化,總體來講,陸殼厚,洋殼薄。
巖石圈——是指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它包含了地殼和上地幔頂部。
區別——巖石圈的范圍比地殼大。
13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
地質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殼運動——主要是指地球內部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種地殼運動和變化,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
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石(或巖層)的變形和錯位,它包括兩種最主要的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
構造地貌——是地質構造在地表的形態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嶺、向斜成谷、斷崖、塊狀山地等。
14 生長期與生長周期
在實際學習與解題中,經常會看到諸如以下問題:東北大米生長期長,品質優良;長江中下游地區生長期長,一年二熟到三熟。這讓很多人迷惑。其實前者指的是生長周期,后者才是生長期。高中地理教材中沒有把農作物的生長期區分的那么清楚,不知道是教材編寫的失誤,還是有意而為之。
從這里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生長期其實包括兩層含義:
一、可供植物生長的時間周期(和熱量相關,熱量足,生長期長。生長期長,農作物可以一年成熟好多薦。),這個一般是真正的生物學上的生長期,高緯地區生長期短,低緯地區生期長;
二、植物從播種到收獲的時間周期,這個準確叫生長周期,即一熟的時間,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農作物的生長期。
比如同樣的一種農作物,在東北地區可供植物生長的時間周期短(一年一熟),但從播種到收獲的時間周期長,所以農作物的品質較高。
聲明:文章轉載自中學地理研究,如有侵權,聯系立刪